看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這對家長很有幫助。雖然你可能不能控制孩子想要什么,但是你可以找出二者之間的不同,以區(qū)別對待。
你有沒有注意到兩三歲的孩子搞不明白“需要”和“想要”有什么區(qū)別?小孩會說:“我需要一個餅干”或者“我需要看電視”。他們被那種急迫的感覺攫取,并認為這種感覺是生理需要――除非家長告訴他們二者的區(qū)別,大多數(shù)孩子一直會延續(xù)這種想法。
“需要的”包括基本生理上的需求(好比食品、水、空氣),還有適度的關(guān)心、愛撫、智力上和體力上的刺激,以及鍛煉能力的機會。你孩子需要的東西應該享有最高優(yōu)先權(quán),應該盡快給予滿足。孩子餓了,不給吃的,或者孩子害怕,不給安撫,這都不能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內(nèi)在價值觀,并且也無益于孩子的長期成長。
“想要的”是除了以上范疇之外孩子渴望得到的一切??赡苁窍胍I的某件東西,或是想吃的某種食品,或是讓父母在某件事上聽自己的話。有些想要的根本不應給予滿足,比如孩子沒有必要收集電視廣告上所有花里胡哨的玩具。而有些想要的東西是合理的,可以在提出要求的基礎(chǔ)上給予滿足。比如讓你孩子“掙到”,至少是“等到”他們心儀的東西,這樣你給他們一個體驗延遲滿足的機會,從而他們會更注重內(nèi)在價值。
有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寫個清單,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寫下來。在特定的時候,你可以讓他自己從清單里挑一樣他想要的禮物。這樣一來,孩子不但學著把愿望分出輕重緩急,而且認識到等待是接受禮物的一個必要步驟。
這并不是說家長不能出其不意地給孩子一份清單上的禮物。尤其是孩子取得了某種特殊成績(成就)之后,送份禮物(比如帶孩子去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玩一趟)能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分享喜悅。
如果孩子想要的東西與某種責任相關(guān),那通融一下也并不過分。比如他放學之后,或是在假期里打工,家長不妨讓他用用你的車。
區(qū)分“想要的”和“需要的”是家長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關(guān)鍵的一步是家長自己要清楚二者的區(qū)別,然后利用每個機會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