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輕視孩子的情感
張愛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入木三分:“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著和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同樣的慷慨?!?
所以,家長不要輕易和隨便的否定孩子,要對孩子的一點一滴進步和努力充滿欣喜和認可,甚至充當孩子的“粉絲”,不要總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較。
要關心孩子努力的過程,不要總是盯著學習成績和學習結果。很多家長覺得自己那么關心孩子,怎么孩子會那么煩自己呢?我可以明確告訴家長,就是因為家長不會說話,一張嘴,就讓孩子十分反感。
家長和孩子交談的時候,總是以質問的口氣。孩子對家長最反感的是兩句話,第一句話“做完作業(yè)了嗎?”,第二句話“考多少分啊?”孩子一聽這兩句話頭就大了!
其實孩子并非不希望家長關心自己的學業(yè),但這兩句話,問的都是學習結果,“做完作業(yè)了嗎?”這是結果,“考多少分?。俊边@也是結果。孩子更希望家長關注他的學習過程。孩子關心的家長不問,孩子反感的,你天天問個沒完,你說,孩子能不煩你嗎?
不要自認為比孩子高明多少
楊懋蓉:家長要明白和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不是主觀愿望想把孩子培養(yǎng)好就能實現(xiàn)的。家長不要自認為比孩子高明多少,其實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新知家長是不了解的,還需要虛心向孩子請教。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社會的進步主要靠知識與信息傳遞,而不是靠經(jīng)驗傳遞,成年人的優(yōu)勢遠不及孩子。試想,當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大人知道得多,并形成了許多成年人不具備的觀念時,如果家長不懂得平等和尊重,而只是一味的強制,兩代人之間怎么對話?
家長在給孩子訓話時總喜歡問他“你聽明白了沒有?”,家長要考察自己的溝通效果,可以換一個角度和口氣,這樣問孩子“我說明白了沒有?”這樣孩子聽起來就很舒服,覺得家長很尊重自己,樂于和家長一起探討問題,同時這樣也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有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
引導很重要,而不是強制。家長要明白,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講話。孩子更不喜歡父母“笨蛋”、“廢物”之類的否定、貶低、侮辱自己的語言。父母有很多話可能只是隨口說說,但這些貶損性的詞語,對孩子的心靈傷害卻很大。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產(chǎn)生終生難以改變的畸形心理。小到自暴自棄,大到危害社會。
所以家長在和孩子對話時,至始至終都要帶著商量的口吻,不能總是質問孩子,要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選取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才是最健康的親子關系,最健康的家庭氛圍。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家長不用費多大的勁兒,孩子很自然的就會成長為棟梁之才。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將“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列為兒童教育的四大支柱。如果我們中國的父母把這四點當成教育和溝通的最終目的,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命令式的強制孩子聽話,相信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之間肯定有很多共同語言。代溝是可以“溝通”的,關鍵看父母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