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教育的8條建議有哪些?

編輯:denghuiyang | 出處: 媽媽網(wǎng)

  記 者: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復雜的,但也不是神秘得完全不可琢磨的。在人類的自我認識過程中,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自我教育”的規(guī)律呢?

  黃全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研究人的心理發(fā)展極其重要。他對人的“自我實現(xiàn)”提出了8個建議。這8個建議高度濃縮了“自我教育”的精髓。

  第一條是“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動地體驗每一個時刻”。這條建議的關(guān)鍵詞是“體驗”。因為是非曲直、世態(tài)炎涼,需要自己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答案。我們常常不給孩子體驗的機會,只規(guī)定孩子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結(jié)果,孩子變成我們牽線的“木偶”――拉一拉,動一動,不拉就不動。

  第二條是“把生活看做選擇的一個過程,然后去選擇它”。由“體驗”轉(zhuǎn)入理性的、獨立思考的“選擇”,這好理解。這個建議的關(guān)鍵是“過程”。作為“過程”,首先要講究目標選擇的正確性,其次要強調(diào)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的堅定性,最后,可能還有目標的修正和放棄問題。

  第三條是“傾聽你自己的聲音,相信你內(nèi)在的需要”。這條建議的關(guān)鍵在于:選擇的時候,要傾聽自己的聲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識基礎(chǔ)上的自信。

  第四條是“對你自己負起責任”。這條建議是說,無論是在體驗,還是在傾聽,或是在做出選擇,甚至在放棄的時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隨心所欲,而要負起責任。

  第五條是“不墨守成規(guī),勇于表現(xiàn)真實的自己,敢于與眾不同”。這條建議與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有較明顯的沖突。中國人的“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凡事減三分”……都是在跟這個建議唱反調(diào)。但直面中國人的這些觀念,本身就是一個絕好的“自我教育”。

  第六條是“欣賞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之做得更好”。美國文化鼓勵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中國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應不應做這件事,而是先考慮別人會怎么看待我做的這件事。中國人習慣用“別人怎么看”來約束、指導自己的行為,結(jié)果是棱角磨掉,口水泡蔫,還怎么敢為天下先?怎么能有秀于林的“木”?

  第七條是“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經(jīng)歷,用積極的眼光觀察世界和人生”。這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一般意義的與眾不同并不是很難的事,比如染發(fā)、穿奇裝異服等;既要與眾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最難能可貴的?!皠?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經(jīng)歷”是這條建議的核心。

  第八條是“不糊弄自己,認清自己的立場,并且找到放棄它們的勇氣”。既要“堅持”,又要“反思”,看起來很矛盾,實際上,“反思”與“堅持”并不一定是對立的。“反思”可以導致“放棄”,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堅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堅定。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總是喜歡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就把結(jié)論或結(jié)果告訴孩子,忽略讓孩子自己去證實或證偽一個假設(shè)。其實,由自己去證實或證偽某個假設(shè),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從小就讓孩子歷練這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有時幾乎能讓人窒息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不亞于武俠小說里的打通陰陽生死關(guān)節(ji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