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德國沒有“喪偶式育兒”?

編輯:wing

  早上去車站坐Bus上班,常能看見特特的好朋友Anton和他爸爸走在上學的路上。Anton家住在我們村的西北方向,從那邊出來正好沒有可以搭伴一同上學的孩子,雖然很多一年級的小學生已經(jīng)不再由父母送去學校了,但Anton仍然是和爸爸在一起,每次遇見,我們會彼此揮揮手。

  我挺羨慕的隔著馬路看著他們,他爸爸很高,總是歪低著頭像在聽孩子說什么,一只手搭在兒子肩膀上。其實誰家都有車,但是我們村的小學生大都是走路上學的,這是一段難得的時光,他和爸爸有說有笑的走向?qū)W校。

  我的同事T先生,每天不到7點就到了單位,下午3點準時下班了,他要去接大女兒參加1小時的興趣課,然后去接小女兒下幼兒園。而他的太太則負責每天9點之前送女兒上幼兒園再去上班,他們交替著,上下班早的那個人負責接孩子放學,上下班晚的就負責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家庭分工清晰明了,也都兼顧了事業(yè)。對孩子來說,一天見到爸爸媽媽的機會是平分的。

  德國夏天室外的游樂場里,爸爸和媽媽一樣多的扎在那里陪孩子們玩,自家花園里,孩子們和爸爸一起在除草栽花修修補補敲敲打打,爸爸們用身體力行的姿態(tài)陪伴著孩子們每時每刻。特特的好朋友Liam的爸爸,每個月會有一個周六帶Liam和狗狗開自己家的房車去外面找個營地住上一晚,讓媽媽享受自己的時光。

  前面說的Anton的爸爸自己經(jīng)營一家小型的咨詢公司,業(yè)務繁忙經(jīng)常出差,不過Anton說,只要爸爸在家就會每天陪他去上學。我有點懂了,他爸爸為何不會讓兒子獨自離家,而自己多睡一會兒。

  很多西方國家的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比例與母親不相上下,無數(shù)的爸爸在工作以外,高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

  但即使是“今天”經(jīng)驗豐富的爸爸,也有第一次當爸爸的“那時候”,他們對新生命的到來,手足無措,他們暗藏著緊張的情緒,社會賦予的男主外養(yǎng)家掙錢這些不得不做到以外,回家要與有些焦慮的妻子和嗚呀亂叫的新生兒相處。

  前段時間總被提到的伊能靜的小丈夫,那段語無倫次的經(jīng)典語句:我也想減輕老婆的負擔,再多的不是我不想做,是我的能力在這,我的能力只能給孩子這么多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