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一種,是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主要癥狀是聽力下降,又稱為滲出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積液、漿液性中耳炎、漿液—黏液性中耳炎、無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中耳炎的主要發(fā)病人群是兒童,所以媽媽們要注意了。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后孩子可能會感染到分泌性中耳炎,又因為耳痛不明顯,孩子說不清楚,只有在孩子聽力受到了明顯影響的時候媽媽們可能才會發(fā)現(xiàn)然后帶孩子去看醫(yī)生,這樣子其實是會耽誤了孩子病情治療的。分泌性中耳炎會導致孩子的聽力損失,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育,所以媽媽們要提高警惕和及時觀察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有兩種,有可能是機械性阻塞或者是功能性通氣功能障礙,如長期的鼻咽腔填塞或者孩子的腭帆張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都有可能導致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癥狀主要是聽力的下降。有部分患者的頭前傾或偏側的時候,聽力可以得到暫時的改善。但是如果積液粘稠,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孩子如果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很難察覺出來的,因為他們對聲音的反應都比較遲鈍,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到學習成績下降了媽媽們才會意識到孩子的聽力受到了影響。
患者還可能會出現(xiàn)耳痛、耳鳴的癥狀。急性患者的兒童是隱隱的,有時候持續(xù),有時候抽痛。慢性患者的耳痛并不是很明顯,據(jù)說按壓耳屏后可暫時減輕癥狀。耳鳴的話是低調間接性的,就像嗡嗡聲和流水的聲音一樣。如果頭部運動或者打呵欠、擤鼻時,耳朵內會出現(xiàn)水聲。
總而言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會有輕微的耳痛,耳鳴,耳悶脹和閉塞感,搖頭可聽見水聲等癥狀。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改善中耳通氣的話,要用物理治療的方法,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反復施行這種治療;一種是清除中耳積液,這種方法可以治療鼓室積液的患者;第三種是病因治療,這種情況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包括手術和藥物治療。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寶寶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癥狀表現(xiàn),就一定要密切關注以及到醫(yī)院去看醫(yī)生。因為分泌性中耳炎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給予有創(chuàng)治療前患者應該嚴密觀察3個月,等待自然痊愈。一般寶寶如果年齡更小,自愈的幾率是更高的。媽媽們不用著急著給孩子用藥或者手術。觀察的時候,應該要改善孩子聆聽的環(huán)境。
因為藥物治療對于兒童來說會效果有限而且會有很多副作用,所以都是不推薦使用的。尤其是長期使用抗生素、聯(lián)合使用抗組胺藥及減充血劑。手術治療包括首選鼓膜置管術,一般四歲以下孩子都不建議手術。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發(fā)病于兒童,而兒童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是有自愈性的,所以在治療的時候,媽媽們不用急著為還自己尋找吃什么藥好,而是應該要在醫(yī)生指導下觀察孩子,讓孩子自愈。藥物的話,對于孩子來說,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還會有副作用。例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不應該成為抗生素應用的指征;聯(lián)合使用抗組胺藥及減充血劑,普遍地長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療等等,這些藥物的副作用都是很明顯的。
網(wǎng)上流傳說積液及黏稠而呈膠凍狀的患者可以使用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沐舒坦)可調節(jié)咽鼓管及鼓室內黏膜生理功能,促進鼓室內積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但是目前沒有案例說明咽鼓管通氣、口服或鼓室內注射黏液促排劑及其他藥物能有確切的治療作用。其實為了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媽媽應該鼓勵孩子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也不要讓孩子吃辛辣刺激的東西。
分泌性中耳炎在中醫(yī)來看屬于風邪、痰濕、氣血瘀絡的,下面媽媽網(wǎng)百科為大家介紹幾款中醫(yī)藥方幫助治療,各位媽媽可以參考一下。
1、方用銀翹散合通氣散:金銀花20g,連翹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0g,荊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蘆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蒼耳子各10g;耳脹閉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內有積液者,可加木通、澤瀉各10g。
2、麻黃10g,杏仁10g,蒼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3g;水煎內服。
3、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澤瀉15g,石菖蒲10g,車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內服。
4、黃芪30g ,當歸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全蝎12g,地龍12g,黃精15g,葛根15g,絲瓜絡 15g,路路通15g。若兼有頭暈,腰膝酸軟,為腎精虛弱,可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