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應(yīng)該讓孩子愛怎么玩就怎么玩

編輯:denghuiyang | 出處: 媽媽網(wǎng)

  “懶”媽媽

  同事小劉的老公在一家外企工作。后來,老公被派到新西蘭出差。

  有一年冬天,小劉帶著兒子丁丁到新西蘭去探望在那里工作的爸爸。在那里,小劉看到新西蘭媽媽在育兒方面的獨特之處,跟我講了下面的故事:

  北半球的冬天,恰值是南半球的夏天。丁丁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在戶外不停地奔跑游玩。

  一天下午,丁丁和媽媽來到一處兒童游樂場。不一會兒,丁丁就和那幫孩子玩到了一起。孩子們好像在玩一種叫做“舌型板”的器械。

  周圍聚集了五六個孩子,從四五歲到七八歲不等。這群孩子沒有家長的指揮,自發(fā)地組織起來,排隊輪流登上“舌型板”,滑過去再蕩回來。每個孩子都自覺地耐心等待,輪到自己玩時再上去玩,玩過一次后把“舌型板”滑回起始點,交給下一個孩子。

  也許是“舌型板”太好玩了,一名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在玩過一次之后,沒有交給下一個等待的孩子,想要趁機再玩一次。

  這時,等待的小朋友不干了,他們?nèi)紘蟻?,有的拖住“舌型板”,有的抱住那個犯規(guī)的孩子,然后把“舌型板”交給等待的小朋友,并紛紛告訴他:“不要這樣做,你多玩一次,別的小朋友就要多等一會兒,這對大家不公平,大家輪流來,耐心地等待一會兒就又輪到你了?!?

  在這些小朋友的說理之下,那個“犯規(guī)”的小朋友乖乖地排到了隊伍最后邊。

  在這群孩子發(fā)生沖突的時候,這些孩子的媽媽們,遠遠地坐在公園的長凳上,有的聊天,有的看書,媽媽們并不關(guān)注孩子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尤其是那個被圍困的孩子的家長,根本沒有幫孩子去解圍的意思,照樣高高興興地與人閑聊。

  講完這個故事,小劉感嘆地對我說:……

  “懶”媽媽心得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特朗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更為健康有益。既然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那么在孩子5歲之前,與其教他們電腦,讓他們讀書,整天把他們關(guān)在家里,還不如讓他們和同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盡情地玩耍,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以充分地發(fā)揮孩子們愛玩的天性,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潛能,鍛煉了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讓孩子自由地玩耍,聽聽懶媽媽的建議吧:

  心得1:不要干涉孩子玩耍

  作為家長,我們喜歡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從玩玩具中得到快樂。但是,我們也經(jīng)常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擺弄新玩具時,我們卻會干涉孩子,并指導孩子怎么玩。有時候,看到孩子玩得不正確,我們就會說:“不是這樣玩的,看看說明書上怎么玩的,應(yīng)該這樣玩!”“你怎么這么笨,你看媽媽給你擺一個,你好好看著點!”結(jié)果,孩子的思路被打斷,孩子玩耍的快樂被淹沒,孩子不能理解媽媽為什么強迫自己按照另外一種方法玩。

  玩具怎么玩,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有興趣,孩子就會不斷地嘗試、創(chuàng)新,然后再嘗試其他辦法。

  孩子最喜歡享受玩耍的自由,特別是他們感興趣、能夠自己運用的玩具材料,由他們自己來控制,這種玩耍賦予他們極大的滿足感,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自主性、獨創(chuàng)意識和自由發(fā)揮的能力,而且能激發(fā)孩子從多種多樣的途徑考慮問題,極大地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玩具、玩游戲體驗探索的過程中自己琢磨出來的成果,能夠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作為聰明的媽媽,你千萬不要干涉孩子的玩耍。

  心得2:讓孩子自己跟同伴協(xié)商

  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當兩個孩子爭搶一個玩具的時候,媽媽們就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試圖把矛盾平息下來。事實上,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決人際矛盾。

  小琴媽媽很少插手小琴和小朋友之間的紛爭。從小琴3歲起,媽媽就遵循一個原則,讓小琴獨立處理人際關(guān)系。

  在小琴4歲的時候,一個星期天,媽媽帶她到樓下的空地去玩。

  小琴看到和她平時一塊玩的小姐姐騎著一輛漂亮的粉色自行車,眼里滿是羨慕。媽媽知道,小琴也想騎,但是,媽媽什么都沒說。

  過了一會兒,小琴對媽媽說:“我想騎一會兒車子。”

  這時,媽媽笑著說:“你去跟小姐姐商量商量,看她愿不愿借給你玩一會兒?!?

  小琴看著媽媽,并沒有挪動腳步,媽媽知道,小琴想讓媽媽去說,但是媽媽想讓小琴自己去處理。

  于是,媽媽鼓勵小琴:“你去說吧,小姐姐應(yīng)該會答應(yīng)的?!?

  小琴猶豫著走到小姐姐面前說:“姐姐,能讓我玩一會兒你的車子嗎?就一會兒?!毙〗憬愫芩斓卮饝?yīng)了。

  小琴沒有騎上幾步,小姐姐就反悔了,追過來拉住車把不放。小琴也不愿下來,兩個人就僵持下來,誰也不愿相讓。媽媽在旁邊看著,并沒有去幫忙。

  僵持了一會兒,小琴只好從車座上下來,但兩只手并沒有離開車把,帶著笑對小姐姐說:“姐姐,好姐姐,我就騎一會兒,好嗎?”

  小姐姐搖搖頭,不愿意。小琴繼續(xù)勸說小姐姐,她還把玩具給小姐姐玩。小姐姐終于被說動了,小琴高興地騎上自行車,歡快地圍著場地轉(zhuǎn)起來。

  媽媽放手給小琴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小琴處理得非常好。

  由于小琴從小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她不僅能自我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而且在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矛盾時,還能在中間調(diào)節(jié),讓矛盾雙方和好。

  當懶媽媽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交往時,孩子才會有意識地與周圍的小伙伴交流,這對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處的。在交流中,孩子不僅能夠發(fā)展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交流中,孩子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時候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這種時刻,如果他們希望能夠在一起繼續(xù)玩耍,他們就必須學會商議、妥協(xié)和變通,以求得一個適中的辦法,照顧大多數(shù)人的意愿,在商議和妥協(xié)中,可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