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回應的絕境,衍生出有問題的溝通方式
若孩子總處于無回應的絕境,那長大后會衍生出很多有問題的溝通方式。
1.報復心理
一女子和父親吵架,憤怒之下回到房間,將門猛力帶上。父親叩門,她就是不開,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們很少回應我,讓你們嘗嘗沒有回應的感覺!
這是報復。關于這種報復心,電影《殺死比爾》中有刻畫:白眉道長給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沒得到回應,而后白眉滅了少林。睚眥必報,總是因太渴望獲得所有人每時每刻的愛與認可。
2.被瓦解感
幼時總是生活在無回應之絕境的人,甚至會形成這種心理:精準的回應,會讓他有被瓦解感。因為,幼時總處于匱乏回應的狀態(tài)下,他早已棄絕了對回應的渴望,并在極有限的回應和孤獨中形成了一個脆弱自我。這個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獨偶爾有回應的狀態(tài)下,才能保持一種慣性的平衡,但精準的回應,帶著深切共情的理解,會瞬間穿透他的自我,喚起他對回應的強烈渴望與恐懼,這強烈的情緒幾乎要沖毀他的自我之殼。這樣的人,他們都會成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3.認知治療幾乎不可能
在無回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認知治療會是幾乎不可能。一來訪者,長時間內(nèi),咨詢中我說了什么,她甚至聽不見。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次精準回應的累積,她逐漸能聽到我說什么。這也是因幼時嚴重缺乏回應,她的自我,幾乎沒有將他人納入。
每個人,他能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回應。那些安靜又孤獨的人,其安靜即,不向別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不求別人回應。同樣,他們也很難回應別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靜的女子說,她封閉自己,不求別人關心,也不關心別人。關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記憶是,媽媽痛苦,她逗媽媽,但媽媽板著臉沒做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