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網(wǎng)視點:預防手足口,從“兩手”抓起

編輯:zhiban | 出處: 媽媽網(wǎng)

  二、這些“誤區(qū)”讓寶寶的手白洗了

  人們在洗手時總是只想著沖走灰塵和污垢,只要肉眼看不見臟東西,就認定為清潔完畢。然而,看上去干凈的地方不一定“干凈”。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正確洗手率”僅為4%。換句話說,生活中絕大部分人都沒能把手洗干凈。以下三個誤區(qū)往往就是“洗不干凈”的原因。

  誤區(qū)1:只用清水洗手。許多人能夠保持頻繁洗手的習慣,但不一定能堅持使用洗手液。英國《每日郵報》曾經(jīng)公布一個“洗手實驗”的結果:只用清水洗手后,手上細菌數(shù)目不會有明顯的變化。這說明用清水洗手不能徹底清除手上的致病菌,往往會使洗手“失效”。

  誤區(qū)2:洗手的時間過短。根據(jù)臺灣新北市衛(wèi)生局調查顯示,民眾便后洗手平均僅用時3.5秒,約只能洗掉1/4的細菌。3.5秒大約只能進行持續(xù)沖洗,幾乎沒有泡搓的過程,其效果約等于“便后不洗手”。生活中,能夠堅持洗手10秒以上的成人并不多,孩子的習慣更堪憂。洗手的時間過短,只能達到濕潤手部皮膚的目的,對于去除病菌作用不大。

  誤區(qū)3:洗手的步驟不正確。許多人洗手時能夠將整個手部沾濕,但沒有以正確的步驟來清洗。在醫(yī)生的眼里,很多人的洗手過程都是不合格的。即便使用了洗手液,洗手的時間足夠長,也無法保證手部皮膚的整體清潔。不遵循正確的洗手步驟,也許只能片面地清潔到手心、手背,卻忽略了最容易匿藏細菌的甲縫、指縫等,讓洗手的努力功虧一簣。

  飯前便后洗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常識遠遠不夠。不正確的洗手方式往往無法達到清潔的目的。要好好掌握洗手工具、時間、步驟這三個關鍵才能決定小手的清潔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