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患有色盲,閱讀障礙,小兒麻痹…但最后他不僅自愈,還養(yǎng)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

編輯:Kiki

  在這個小故事里,艾瑞克森在短短時間里,做了以下幾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他沒有講道理,沒說“你那樣粗魯又沒禮貌,會讓媽媽如何如何感受不好”類似的話,而是通過類似游戲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比如,整個故事的上半部分,艾瑞克森都是在跟孩子進(jìn)行有趣的角力。
  看完我們其實都能明白,幾分鐘之前,孩子的“我不需要這么做”給媽媽帶去了干擾性的不適體驗;現(xiàn)在,做父親的在模仿女兒的方式和話術(shù),讓孩子也品嘗到了被干擾、且被拒絕的體驗。游戲的方式,永遠(yuǎn)是最好的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2他一直保持溫柔但堅定的態(tài)度。整整4個小時跟孩子角力,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果過程中,他因為累了、煩了,就放手了,那么他所做的努力就會半途而廢。然后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只要我反抗一下,我鬧一鬧,他就會對我妥協(xié)。如果下次他沒妥協(xié),一定因為我鬧騰得還不夠。
  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養(yǎng)出完全沒有規(guī)矩的孩子,失敗就是在這里。如果不能做到溫柔但堅定,那還不如不去啟動你對孩子的管教。因為中間你只要破功,聰明的孩子就會識破:原來父母的“規(guī)則”這么不堪一擊。
  3當(dāng)孩子開始求饒的時候,艾瑞克森并未立刻喜滋滋地,甚至得意地跟孩子說:“你看,你早這么說不就好了?!比绻@樣說了,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是被迫投降、被迫道歉,她一定會有屈辱感和無力感。
  這位智慧的父親說的是:“你不需要這么做?!钡瑫r又沒有完全放手。這么做高明在哪里呢?這是個反向的動作,或者可以稱之為催眠。
  它巧妙地把大人命令孩子做,變成了孩子自己主動開口要去做。等于父親給了孩子一個可以做決定的小小空間。所以孩子最后決定道歉,不是在屈服,而是真正想去做。
  可惜的是,不少父母從第一步就做錯了。比如動不動就跟孩子講道理,講不通就可能將親子沖突升級,甚至最后開啟打罵模式。就算做到了第一步,第二步也很難做到——因為父母們打心里很難相信“孩子內(nèi)心有主動變好的意愿”,總覺得缺少了自己的教導(dǎo),孩子就一定會變歪。
  也許今天所分享的這個故事,會給我們帶去更多思考。
  積木育兒微信號: jingguanyuer

下載媽媽網(wǎng)APP,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媽媽的世界只有媽媽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