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擊諾貝爾獎計劃 到底沖擊了誰?
編輯:zhangyanjun 出處: 媽媽網(wǎng)
據(jù)人民日報30日報道,中央將選100人沖擊諾貝爾獎。中央人才工作協(xié)調(diào)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計劃用10年時間遴選1萬名高層次人才?!扒擞媱潯毕⒁还迹匆鹑翊笸虏?。有學者認為這個計劃過分功利化,也有網(wǎng)友認為與其做門面工程何不多辦惠民實事。實際上,這個沖擊諾貝爾獎計劃,到底沖擊了誰呢?

  【媽網(wǎng)簡評】沖擊“諾貝爾獎” 到底沖擊了誰?

  都說中國有“諾獎情節(jié)”,這本是無可口非。中國社會越開放,越需要用世界的標準衡量自己。 只是,這個“千人計劃”越看越滑稽,并且細思極恐。

  首先,這個計劃的制訂初衷已和科學的本質(zhì)相去甚遠。在IT界有句名言:“用戶體驗為王道。”意思是,無論你開發(fā)什么產(chǎn)品,最終都應該以用戶體驗為出發(fā)點,又以用戶體驗為目的。把這句話換在科學界,大概就應該是:“人類需求為王道?!笨茖W家開設課題的初衷應該是為了解決人類某種需要,而研究出來的東西也應該是符合人類發(fā)展需要才有存在價值的。但可惜的是,這個計劃并沒有鼓勵科學家多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fā)、多想想惠國惠民的研究,而是赤裸裸地引導他們朝獎項進發(fā),那意味著這些被選中的人才,日后選擇課題的出發(fā)點不再是 “人類需要”,而是“瑞典評委喜好”。在此,強烈建議《參考消息》每年都把評委們的愛好、星座、血型、性取向等刊登出來,供諸君參考。

  其次,這個計劃也在無形中深化應試教育思維。初看這則新聞時,筆者不禁噗地笑出來:這也能沖擊?要不要幾年后出幾本《逐個擊破》和《5年諾獎3年模擬》呢……世人都知道,中國人是“宇宙最強考試民族”。各類型大大小小的考試,只要有標準答案,拿第一名的一般都是中國人。但這不能說明中國人最聰明,卻反映了中國人最有“應試思維”。從小我們就被灌輸這種應試的思維,學習就是解構(gòu)各個考點、熟悉每個得分點、背誦各種答題套路,老師云:考試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看題目你就知道出題人想考你什么。把這種應試思維靈活深化地運用到現(xiàn)實中的典型例子,莫過于奧運金牌體制。運動員被培養(yǎng)成猛虎餓狼一樣向得分點撲去,奧運的意義是什么很重要嗎?今天,這個計劃無異于奧運金牌體制的克隆版。但可惜,科學研究并不是一場考試,它沒有最標準的答案,也沒有最規(guī)范的解題思路??茖W的進步往往發(fā)生在那些愛思考的人們某次被蘋果擊中的瞬間、某次泡浴缸的時刻。這個計劃本質(zhì)是鼓勵科學家去猜評委們的喜好、按評分標準做事,這對早已功利化的中國科學界來說,絕對是致命打擊。

  最后,還想弱弱地問一句:諾貝爾獎除了幾個科學大獎外,還有和平獎和文學獎啊,為什么沒有人要組團呢?臣妾不懂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