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饑餓:長期缺乏“肌膚之親”
“皮膚饑餓”的說法起源于美國心理學家哈特,他認為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小寶寶尤為突出。幼年時期雙親的撫愛,不僅對身體發(fā)育、皮膚健康以及由觸覺所帶動的整個感知能力的提升都起著促進作用,在心理健康的發(fā)育方面也尤為重要?;加衅つw饑餓癥的孩子,往往性情較抑郁、孤僻,極度缺乏安全感。比如歐美等國的兒童中近年來流行精神饑餓癥,表現(xiàn)為動作遲緩、反應遲鈍、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齡健康兒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膚之親的結果。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對此一無所知,還將其歸為性格內向、孤僻,以至影響孩子一生。
事實上,消除皮膚饑餓并非難事,父母的親吻、撫摸、擁抱就是最好的良藥。處于快節(jié)奏生活的新時代父母,應學會平衡工作和家庭,工作之余也別忘了與孩子多接觸,如一邊用手撫摩其頭、背、頸、前臂、手掌等部位,一邊講故事、欣賞音樂、看電視,既能促進寶寶生長發(fā)育,又能促進安全感和親密關系的建立。
語言饑餓:試聽刺激“供不應求”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毖芯孔C明,智力發(fā)展首先是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語言是進行思維、反映思想、表達情感、紀錄思維成果的工具。一方面,寶寶通過語言表達內心想法,感受外面的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通過語言來認識某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將直覺形象思維向抽象概括思維不斷進化。另一方面,寶寶自我意識的形成離不開語言的幫助,如果寶寶早期語言發(fā)展受到阻礙,也會影響其他方面的能力發(fā)展。
一般而言,2-3歲是孩子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如果在這一階段他們的語言需求得不到滿足,產生了語言饑餓,對日后語言和智力發(fā)育都會造成難以預計的損害。即便是在2歲之前,語言感知神經系統(tǒng)訓練也不能忽視,除了讓孩子多聽各種聲音之外,父母應不失時機、多與寶寶進行對話交流,通過聲音的刺激鍛煉語言聽覺能力。
想要寶寶贏在起跑線,“饑餓生長”不能有哦!各位家長們可一定要睜大雙眼,小心誤入歧途!